《大唐茶道》数字藏品是什么,一共发行几期?

 2023-08-21 10:30:50发布 2023-08-28 14:19:49更新

为系统介绍千年大唐茶道,展示唐皇室御用茶器的精致魅力,“Hi元宇宙”数字藏品平台携手法门寺博物院,推出这套世界唯一的大唐宫廷茶器数字国宝,一共5期,于2022年2月24日~2022年9月16日发售。

 

唐·鎏金银龟盒

顶级国宝“唐鎏金银龟盒”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2月24日正式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200份。

国宝档案丨唐鎏金银龟盒

【名称】:鎏金银龟盒

【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出土年份】:1987年

【尺寸】:高13.1厘米、长27.6厘米、重820.5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唐·鎏金银龟盒,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皇室御用茶具,国家一级文物。

钣金成型,盒龟状,龟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甲背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通体錾刻纹饰,多为龟甲纹和锦纹,造型逼真、形象生动。

龟在唐代人的心目中象征吉祥,是长寿的标志,此龟盒系唐僖宗御用珍品,是贮存茶末所用,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

龟作为茶具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比喻饮茶有益健康长寿。

法门寺地宫的大唐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保留得非常完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规格最高、最完整、最精致的茶具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大唐茶器。其质地之贵,做工之精,造型之美,价值之高,堪称茶器中的国宝。

 

大唐茶道

1987年,法门寺地宫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在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世界唯一一套的唐代茶具精品,《物账碑》上记载了茶具的来历,这是唐僖宗李儇(xuan)御用珍品,分为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盐椒器、烹煮器等5种,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反映了唐代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系列宫廷茶器,可分为贮茶器、炙茶器、取量器、贮盐器、取水器、点茶器、卫生用具和茶点容器,不但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佐证,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复原大唐宫廷茶道的依据。

唐朝皇室御用的金银茶具精美绝伦,和其它供养物一样,这些精美的茶器也是用来供养唐密曼荼罗坛场的。虽然是供养品,但有着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在部分器物上,还有用硬物刻划的“五哥”字样,“五哥”为僖宗小时的爱称,这些茶器为他日常饮茶用品无疑。

对于唐朝人而言,喝茶已超越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与文化层面。

从这组奢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极为重视饮茶,环节工序也极为繁琐,这些茶器,给我们完整地演示了一遍唐代茶道的全过程,和唐代陆羽《茶经》中的描述基本契合。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顶级国宝“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3月4日正式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200份。

国宝档案丨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名称】: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出土年份】:1987年

【尺寸】:通高9.5厘米,长13.4厘米,宽8.4厘米;屉长12.7厘米,宽7.5  厘米,高2厘米;全重1472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皇室御用茶具,国家一级文物。

茶罗子,即茶筛子,是茶经碾碎后作筛茶用的,碾出的茶末要过罗,罗的出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

该茶罗系文思院造,仿木制箱匣结构。该器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外观呈盝顶仿木制双层箱匣结构。

盝顶平盖錾两体首尾相对、衬有流云的飞天;四斜坡顶面及立沿饰卧云纹。外立面两侧分别饰执幡驾鹤仙人,前后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及云岳纹,四周饰莲瓣纹。

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罗和屉均为匣状,分内外两层,中央有罗网,网眼极细密,屉用来承接过罗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屉面饰流云纹,有梅花形衬垫的拉手。下部焊接台形器座,四周为镂空的桃形壼(kun)门。整件茶罗无论是做工,还是结构、质地都呈现出了奢华的皇家气魄。

罗底刻有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共重卅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另有“十九字号”錾文两处,墨书、刻划“五哥”各两处。据考证,“五哥”即唐僖宗李儇的乳名,说明这套茶器为唐僖宗御用。

 

茶兴于唐

大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供奉给佛祖。

1987年,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

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该书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随着饮茶高潮的出现,推动了唐代茶叶和茶文化的空前繁荣,因而史称“茶兴于唐”。

在唐代,当茶碾末后,必须放入罗子里筛,用来分开精粗,以便贮用(鎏金银龟盒用上了)。陆羽在《茶经·茶之器》篇有“罗合”一节,说它是一个“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的有盖的盒子。但在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物中,从未见过这样的“罗子”。因此,法门寺出土的这件茶罗,就成为迄今看到的我国茶具史上的唯一一件罗茶之具

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该茶罗子錾的仙人驾鹤纹,传递出唐帝王追求道教修炼成仙,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态。

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高度发展,社会的安定性让饮茶文化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饮茶文化经历东晋至南北朝的积淀也为唐代的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建立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套茶具让我们知道,唐代茶道却对茶叶本身的要求更加严格、加工的方法更加精细、饮茶方式更加讲究。茶道在唐朝已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生活的完美实践。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6月24日首次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国宝档案丨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名称】: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

【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尺寸】: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7.7厘米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由槽身、槽座、辖板组成。

槽身嵌于槽座之中,底部弧形与碾槽相同。碾部有鳌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甘九两”。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7.7厘米。

地宫出士的察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由茶碾槽和碾轮组成,在法门寺《衣物账》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反映了唐代晚期的宫廷饮茶文化和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

碾轮又叫“碢(tuo)轴”,形似铁饼,中心插有轮轴,轮边有平行沟槽,便于在茶碾中粉碎饼茶。碾轮上堑刻宝相莲花、流云纹。

轮面铭文曰:“码轴重一十三两”,轮面和轮轴皆刻有“十七字号”和“五哥”两处铭文。

碾槽上的天马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翼马形象,北魏时传入中国到唐代流行。李白《天马歌》写到:“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中国茶文化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世界唯一一套的唐代宫廷茶具精品,这套茶具跟《茶经》中的描述完全一致,让我们得以一窥大唐茶艺的全貌。文献跟实物相互印证,在文物史上非常难得。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国人喝茶方式主要经历了唐煮、宋点以及明清泡三个阶段。唐朝人们喜爱煮茶,唐朝中期兴起,后普及至全国。

宋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普通黎民,无不好茶。当时流行的是蒸青团茶,于是点茶盛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法”做了详实的介绍,对宋朝点茶文化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废团兴散”,点茶的原料没有了,冲泡法配合着散茶,颠覆了延续千年的饮茶方式,点茶连带着汤瓶、竹筅、建盏等特殊茶具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茶文化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饮茶之风的盛行,却是在唐朝中期。这里不得不提唐人陆羽,他被尊称为“茶圣”,也被视为中国茶艺奠基人。

陆羽得禅师授予茶艺,而后总结书写《茶经》,成为后世茶人的圣经,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陆羽只用7千多字就囊括了唐朝的茶文化。从茶的起源、制茶和煮茶工具、茶叶的采制,到煮茶的用水、煮茶的方法、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茶具的省略等等,无所不包。陆羽还把《茶经》装裱出来,张挂在座位旁,方便用茶时候随时可见。

那么唐朝人是怎么喝茶的?根据《茶经》记载,唐朝人吃茶分为五大步:烤、碾、筛、煮、品。唐人直接将茶置釜中煎煮,通过煮茶、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形态变化。通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煮茶前,先要烤茶,至饼茶冷却后,用碾研成粉粒状;

第二步是煮茶,就是当水烧至“二沸”时,边搅边投入茶的粉粒;

第三步是酌茶、斟茶,就是将茶汤舀入碗内。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好像一碗“菜粥”,叫“胡辣汤”也行。

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

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地主们为了显示他们显赫地位和雄厚财富讲究豪华气派。不但戴金佩银,而且还大量用金银来制作日常的生活器皿其中就有很多煮茶器具。

唐代的金银茶具当以法门寺出土的最为珍贵。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顶级国宝“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7月15日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国宝档案丨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名称】: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尺寸】:台面直径16.1厘米,高27.9厘米,重564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后室,为唐僖宗供奉。

钣金成型,纹饰平錾、模冲鎏金,台面直径16.1厘米,高27.9厘米,重564克,是茶具中的贮盐器。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分作上下两半,以银筋焊接并与盖相连。

盖呈覆置的荷叶状,盖面錾饰叶脉,底缘上卷,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鱼四尾。台盘宽,平衍、浅腹、平底。三足支架与台盘焊接相连,支架以银筋盘曲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分别结出二尾摩
羯鱼和三颗莲蓬宝珠,宝珠周围绕以火焰纹。

支架上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臣吴弘慤,使臣能顺。”另有“四字号”等字样。

 

大唐茶文化的神秘面纱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饮茶的民族,从历史上看,饮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也可叫药茶阶段;唐至元的末茶法,也称为盐茶阶段;之后才是现代人的茶叶阶段。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全套大唐顶级宫廷茶具,与茶圣陆羽的《茶经》相互印证,为我们完整的揭示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神秘面纱。

《茶经》上说,“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明确说明大唐煮茶是要加盐的;不惟加盐,还要加橘皮、胡椒、姜等调味品,简直是一锅菜粥,所以唐朝的茶只能“吃”,不能“饮”。

煎煮茶汤时需要调盐,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为盛放盐的容器,其造型富有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

盐台上的摩羯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它的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在佛教传说中,它是一种怪鱼。

摩羯纹的大量运用,是唐代文化开放与包容的一个表现。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顶级国宝“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9月16日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国宝档案丨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名称】: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尺寸】:通高178毫米,足高24毫米,重654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为唐代宫廷系列茶具之一,供煎茶时烘烤饼茶用,属煎茶器具。此器由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銮金。通体镂空处作毬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全套大唐顶级宫廷茶具,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是未见于《茶经》中的一件“焙茶器”。

唐代不仅喝茶费事,制茶工序也很繁琐,按陆羽《茶经》,晴日采茶,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才制成团茶或饼茶。

所以,唐代饮茶必须烹煮,其程序是将团饼烤好,以净纸密裹,敲成小块,然后碾碎、过罗,最后投入沸水后加盐。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茶的贮藏就特别受重视。团饼需要干燥而色香不减,所以要将团饼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银笼直口,深腹,平底;有提梁及盖,盖作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盖、身镂空,纹饰鎏金,毬路四方联续不断,盖面主题纹样饰飞鸿15,内圈鸿雁引颈向内,外圈鸿雁则两两相对。

笼体腹壁錾3周鸿雁,共24只,均相对翱翔。两侧口缘下铆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提梁,其上套有银链,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为呈“品”字形组合的花瓣,与笼底边缘铆接。

此器工艺精湛,纹饰瑰丽,极富情趣,反映了唐代金银器高超的工艺水平。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茶业和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为法门寺珍藏的唐代最全、最高级的一套专用茶具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仅见留存于世、唯一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实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而今重见天日,堪称无价
之宝。

通体镂空的毬路纹又称“铜钱纹”,整个笼体犹如数枚铜钱编织而成,寓意财源滚滚装满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