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元宇宙”数字藏品平台怎么样,代表藏品有哪些?

 2023-08-20 10:10:18发布 2023-08-28 14:44:50更新

“Hi元宇宙”是陕旅集团骏途网股份公司联合博骏文化控股公司共同推出的、以骏途链为底层架构的数字文创交易平台。

平台坚持科技赋能文旅,基于推动数字藏品创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让更多用户,特别是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Hi元宇宙”及骏途链已拥有授权、创作、发行等完整的NFT产业链条,持有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数字授权,基本囊括了周、秦、汉、唐,特别是中国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强IP文物。

 

首期数字藏品“国宝守望”系列

2021年12月15日,“Hi元宇宙”首批推出的数字文创作品包括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3D数字国宝、法门寺博物馆“法门狮”小福系列数字祈福盲盒以及《复活的军团》秦兵俑系列像素头像艺术品。

 

唐·三彩腾空马

唐·三彩腾空马

唐·三彩腾空马为西安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题材罕见的精品。

制作者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抓住奔马四蹄腾空的瞬间加以艺术刻画,用一个静止的动作,表现出骏马疾驰、胡人骑手从容的姿态,展示出制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平,在已发现的文物中绝无仅有,堪称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法门狮小福数字盲盒

法门狮“小福”以法门寺地宫中守护2499件大唐珍宝的唐彩绘石雕狮子,为原型创意制作,庄严的彩绘石雕狮化身萌化卡通祈福瑞兽小福,在保留金毛狮特点的同时,加入更多可爱元素,以备受“z世代”推崇的盲盒潮玩形式推出,以人格化的行为设定和性格表达,重塑传统祈福品牌IP。

 

在线祈福

祈福文化是在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祈福纳祥也是大家游览、朝拜法门寺的重要诉求之一。

法门狮“小福”系列数字祈福盲盒有财富、爱情、学业、运势、平安、辟邪等主题,分别对应法门寺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文物,让游客在手机上,即可达成对自己及亲朋好友的祈福心愿,也能唤起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加深对国宝文物的认识。

 

秦兵俑系列像素头像

如果说有一种风格既潮流又复古,那一定是像素风。

秦兵俑像素头像,以中国首部实景沉浸式多媒体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中,秦兵俑“黑夫”、“惊”两兄弟为原型,让一个个色彩迥异的小方块,搭建出极具特色的像素头像,让你的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论坛、APP的不再千篇一律。

秦兵俑系列像素头像分为11组,每组9个,共99个,通过这些可爱的头像,可以探究藏在秦兵俑造型、装饰背后的文化,同时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涵盖主要作战兵种

首批推出的秦兵俑像素头像第一组“大秦军团”,以已出土的秦俑典型军种为基础,共有将军俑、军吏俑、铠甲俑、武士俑、跪射俑、骑士俑、御手俑、立射俑、车士俑9种,基本涵盖了大秦军团的主要作战兵种。

已出土的秦兵俑服饰、甲衣、武器等种类繁多,且有级别之分,连腰间系的革带和带钩,头上束发用的发带,以及发丝、发髻、发辫,腿部扎的行滕、胫缴及靴、履,甚至连行滕上的绑带、鞋带以及鞋底的针线头等细枝末节都雕塑得一丝不苟,维妙维肖。

 

重现中国传统色

和我们看到土土的黄色不同,秦俑在建造时不仅是彩色的,还是浓烈鲜艳的撞色派。为此,创作者以石榴红、赤金檀、淡松烟、古鼎灰、梧枝绿、梅子青、秋葵黄、中国蓝、中国紫等9种中国传统色为底色,部分还原了彩色秦兵俑的魅力。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紫、战国中期的中国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合成颜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国蓝”和“中国紫”已无法被今人所理解。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学家通过显微拉曼和偏光显微分析手段,竟然在秦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中国蓝”和“中国紫”,解开了这两种神秘色彩的千古之谜。

这种以往只出现在史书中的名字,终于以实物的形态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小骏”千里名驹系列数字盲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作为六畜之首,颇受人们重视和喜爱,其形象俊美,吃苦耐劳,忠诚勤勉,是人类的最忠实的伙伴。

尤其是在古战场上,马被誉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因此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奔腾向上的民族精神。

 

金戈铁马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汉伏波将军马援这番话,道出了马在古代战场的重要性。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无可争议的“最强兵种”,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以3万骑兵长途奔袭,击溃刘邦56万联军,打出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战役—彭城之战。而元代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故事,也常被人津津乐道。

古今往来,无数英雄猛将浴血沙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成就功名伟业。有名将就有名马,历史上有记载的宝马很多,以“马”为主题的艺术品也层出不穷。

我们耳熟能详的“八骏图”、“五马图”、“文帝九逸”,都是有名的的千里良驹。

作为征战四方的马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对马感情最深厚的帝王。为了表彰他在创建唐王朝中的战功和纪念那些随他驰骋沙场的功勋战马,曾专门在修建昭陵时下诏:“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为左右”,为后世留下了世界闻名的国宝“昭陵六骏”。

 

朱汗骋足

昭陵六骏,由著名画家阎立本起草手稿,建筑大师阎立德亲手雕刻,唐太宗李世民亲撰赞语,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大笔书写,汇聚了诗、书、画、刻四绝,艺术价值无可估量。六匹骏马形态各异,代表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六大战役,以写实手法和象征意义,充分显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雄风。

在六骏中,一匹来自波斯的“汗血宝马”备受瞩目,它就是什伐赤。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锁五龙”时的坐骑。此马毛色纯赤,像一团火焰,太宗亲笔赞其:“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石刻上的什伐赤凌空飞奔,如离弦之矢,虽身中五箭,仍勇往向前,生动的刻画出它勇猛刚强、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显示出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由“Hi元宇宙数字文创交易平台最新推出的“小骏”千里名驹系列数字藏品,即以“什伐赤”为原型,通过艺术再造和创意重现,让一匹匹战功卓著的古代名马,重回人们视野。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造型可爱、色彩斑斓的宝马藏品,了解古代战争知识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名动天下

“小骏”千里名驹系列数字藏品共计划收录古之名马72匹,首批推出的第一组“名动天下”,将以盲盒形式发行,包含了绿耳、渠黄、赤兔、乌骓、的卢、绝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良马6匹,其中穆天子八骏之一的金色款“渠黄”为最稀有的隐藏款。

 

抽取规则

1、“小骏”千里名驹系列数字盲盒第一期“名动天下”,共有绿耳、赤兔、渠黄、乌骓、的卢、绝影等名马六种,其中穆天子八骏之一的金色款“渠黄”为最稀有的超级隐藏款。

2、“小骏”系列数字盲盒可以单个购买抽取,也可以批量抽取;盲盒支持转赠功能,你可以为亲朋好友赠送开启机会,也可以开启后将名马转赠,盲盒转赠仅限1次。

3、为方便大家及时抽到“绿马”,“小骏”系列数字盲盒不限时连续发售。小骏盲盒每款发行数量为9999份,其中隐藏款数量仅为999份。

4、用户抽取后获得的“名马”,均会在骏途链上进行专属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不可替换,用户可以在ID头像、朋友圈、手机壁纸等多场景中进行分享、展示、学习等。

 

“世界锡杖之王”数字藏品

Hi元宇宙推出的国宝数字藏品“唐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这是一件来自于法门寺地宫的佛门顶级法器,为佛祖释迦牟尼所持,代表了佛教世界最高权威。《锡杖经》中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很多人对锡杖的认识,来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书中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寻觅取经人,曾赠送玄奘法师佛门至宝锦斓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菩萨还称赞九环锡杖“不染红尘些子秽,喜伴神僧上玉山”。唐僧手持的三股九环锡杖,象征了他的九次转世,也是佛祖所赐的佛门至宝。而现实中的法门寺地宫的四股十二环锡杖,则是比九环锡杖规格更高的至尊法器,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佛祖释迦牟尼亲持的“锡杖之王”。

锡杖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是看锡杖的杖首,杖首隆起的大圈称之为“股”,股上套的小圈叫“环”,股环数量越多代表锡杖等级就越高,同时锡杖的持有者修为也就越高。

《锡杖经》中记载:“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两股十二环锡杖为迦叶佛所持,两股六环锡杖为地藏王菩萨所持”。法门寺博物馆的这枚迎真身银金花锡杖是四股十二环,是锡杖中的最高等级,也就只是释迦牟尼佛才能持有的等级,四股十二环代表的正是佛教中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十二因缘”。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白铜头锡杖”曾被认为是“锡杖之王”,法门寺地宫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的出土,不论是器型、规格、材质,还是精美程度,都远胜于白铜头锡杖,因而被公认为是真正的“世界锡杖之王”!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是全世界规格最高、年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工艺之精美、造工之纤丽令人叹为观止,是无量佛法的弘显,也是煌煌大唐盛世顶级金银器的杰出代表作品,独一 无二,举世无匹。

 

发行情况

“唐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发售,限量发售999份,一套五款仅售399元。

唐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工艺极其精美,细节异常丰富,为让更多的文物爱好者、普通民众更好的欣赏国宝,Hi元宇宙通过数字3D还原技术,采用1份3D+4份二维、一套五枚NFT藏品的形式,将杖顶智慧珠、杖首四股十二金环、杖杆十四圆觉僧等细节予以微距重现,让大家充分领略、瞻仰“锡杖之王”的独具匠心和无穷魅力。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整体造型精美绝伦,古今罕见。锡杖高196.5厘米、轮直径25.5厘米、环直径6.8厘米、杖杆直径2.2厘米,重2390克。錾文显示共用金二两、银五十八两。

 

双轮四股十二环

杖首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寓意四谛:苦、集、灭、道。苦指人生皆苦,众生无知。集指自寻烦恼,集苦为乐。灭指灭苦因果,离苦得乐。道指求证道果,究竟法门。

雕花十二金环,代表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依次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最后老死,就这样前后循环,互为因果,生灭虚妄相续,如环无端无尽。

 

智慧珠

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象征着无上的智慧及慈悲。

 

 十四圆觉僧

杆体自上而下精细錾刻身披袈裟、手持铃铎、立在莲台之上的十四位圆觉僧。圆觉僧是密宗崇奉的著名菩萨群体,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静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大妙相菩萨,法苑林菩萨。

杖体刻众菩萨持物仰瞻轮顶,有华严海会之意。

 

“鎏金铜浮屠”数字藏品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八重宝函、鎏金铜浮屠等是佛教的至高宝物。

唐·鎏金铜浮屠,金银器,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宝鸡法门寺地宫前室,发现时被放置在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内,铜浮屠内另有鎏金迦陵频伽鸟纹银棺一枚,佛指舍利就在银棺之中。

铜浮屠精致玲珑,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

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位力士。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形,铸有瓦垅,檐角略翘。再上为印度式塔刹,刹底为须弥座,往上为依次渐小的六个相轮,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数字还原

唐·鎏金铜浮屠由皇家工匠精心设计,造型独特、做工精湛、刻画入微,即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有很多典型的佛教文化造型。

Hi元宇宙通过数字3D还原技术,不但将整器复原呈现,而且将斗拱、直棂窗、飞檐、攒尖顶,以及须弥座、六级相轮、华盖、火焰背光、日月组合、摩尼珠、金刚力士等细节,均予以完美的微距展示,细节还原度已到达“鉴赏”级别,让收藏者于方寸之间,即可细细品鉴这件美轮美奂的顶级佛门圣物。

 

发行情况

“唐鎏金铜浮屠”数字国宝,于2022年1月15日在Hi元宇宙平台正式发售,限量发售999份,第一期发售99份,一套(1份3D+1份二维高清)仅售价299元。

公元625 年,唐高祖李渊将“阿育王寺”改名“法门寺”,自此成为唐朝皇帝瞻仰圣物的重要场所,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就曾三次前往瞻礼。后来,瞻礼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迎送佛指舍利活动, 每隔 30 年就要把舍利迎到京城长安供奉。

自唐初以后 200 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迎送舍利。不过,这种活动在唐武宗时期遭到了巨大打击,为了保护佛指舍利的安全,法门寺僧人又特意制作了三枚舍利“影骨”。

唐武宗后,僖宗皇帝恢复了迎奉活动,并在最后一次送还舍利时,将数千件珍宝和四枚佛指一同封入地宫。

千余年后,铜浮屠及银棺被重新开启,佛指舍利重现人间,铜浮屠也因收藏佛指舍利而更加神圣、珍贵。

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的音译,具有的深刻的佛文化属性。鎏金铜浮屠属于典型的楼阁式佛塔,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高度交融的产物。

鎏金铜浮屠精美华贵,工艺极其复杂,细节刻画巧夺天工,即便用现代工艺也很难完美复刻,堪称大唐金银器极品、古代用铜技术的巅峰,是法门寺必看的三件佛门重宝之一。

 

“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数字藏品

1990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机场专用公路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中,不出意料,果然在阳陵附近开出了文物盲盒。考古专家们发现从藏坑数个,并从中出土了大量文物。

“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 震惊世界,成功入选当年“十大考古发现”;这个埋藏了两千多年“地下王国”,为我们揭示了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西汉·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汉阳陵陪葬墓出土,为中国古代陶俑中的精品。尘封地下两千余年后,仍艳丽如新、栩栩如生,展现了西汉工匠高超的陶塑艺术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是考古学家起的名字,“塑衣式”指衣服是陶塑上去的,“拱手”指陶俑的手部姿势,“跽坐”是指双膝跪地,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的一种坐姿。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携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推出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数字藏品,于2022年1月25日上线发行,限量发售999份,一套(1份3D+3份二维高清)仅售199元。

女俑高约41cm,整体修长秀美,由内之外共着红、白、黄色三重深衣,最里层露出朱红色衣领,中间衣领为白色,最外层衣领为黄棕色。袖子宽大,袖口可见数层褶皱,袖缘颜色鲜艳,最内侧袖缘为朱红色,外层袖缘为黄棕色,与黄棕色领口对应,腰间系有紫红色腰带,裙摆为鱼尾状。

塑衣式跽坐拱手女俑面容秀美,是公认的最漂亮的汉代女俑之一。

跽坐拱手俑不仅纪录了西汉时期的女性形象,真实再现了西汉女性的服饰特征,更可贵的是,女俑表情刻画十分生动,嫣然一笑既矜持又神秘,极具神韵,因此又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镇国之宝“何尊”数字藏品

何尊,西周早期,盛酒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国家一级文物,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富有变化,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豪华典雅的青铜酒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侈,四面中线起透雕脊棱,口沿下均棱脊间隔,颈饰兽型蕉叶纹,其下与蛇纹相结合,中段和圈足饰大兽面纹,全器纹饰以细雷纹为底。纹饰采用高浮雕手法,使兽面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尊作为专名,是敞口、高颈、圈足的大型酒器。由于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铜尊便成为先秦社会礼仪的象征。‘尊彝’也成为商周青铜礼器的通称,并衍生出现代汉语中的‘尊敬’‘尊贵’‘尊严’等词语。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同推出的“何尊”数字藏品,于2022年2月1日(大年初一)中午12:00正式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200份。

“何尊”作为“中国”二字的最早出处,所有中国人都应当知道这件国宝。3000多年岁月流逝,曾经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已都被它命名,并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运用现代数字科技,让大家深度感受这3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感受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并从中感悟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数字国宝

作为南京六朝博物馆镇馆之宝,“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于1983年出土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吴墓。

该文物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打破了学术界传统的观念,改写了中国瓷器史,将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约500年。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将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拓了瓷器装饰的新途径。

它的精湛工艺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品种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变革,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2013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入选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携手南京市博物总馆,推出著名国宝“三国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数字藏品,于2022年2月18日正式发售,藏品包括1枚3D模型+1枚2D高清,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200份。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彩画中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鸾鸟气宇轩昂,神禽翩翩起舞,白虎威风显赫,比翼鸟雍容华丽,佛像庄重肃穆,铺首相貌威严,仙人虚幻神奇,仙草、云气栩栩如生,呈现出一派飘渺虚幻的天界风光,是原始道教杂糅众家,借鉴佛教的一件生动的实物资料,十分珍贵。

 

青铜“牛首爵”数字藏品

在河南省第二大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它是一件晚商时代的青铜酒器“爵”,此爵色泽均匀,铸造精美,造型别致,且非常罕见地带有盖子,因盖端饰牛首,故名牛首爵。

牛首爵纹饰精细华丽,盖顶以云雷纹为底饰夔(kui)龙纹,盖面中线微凸似牛脊,脊饰“人”字形纹,并以此为中心,饰与夔龙对称的复合兽面纹。

全器表面色泽均匀,铸造精美,造型别致,比例匀称,轮廓清晰,力度感很强,且器表与造型、纹饰关系协调,形成精巧大方、典雅优美的风格。

 

发行情况

由Hi元宇宙联合新乡市博物馆,共同推出的顶级国宝“牛首爵”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2月25日正式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200份。

爵是礼器中的酒器,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青铜礼器,那么牛首爵珍贵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它的形制,爵虽是常见的酒器,但一般都不带盖,带盖的爵全国非常罕见,河南独此一件。著名学者、甲骨文专家许进雄曾说“有盖子的爵可说不到百分之一”。

二是盖子上的牛首塑造极为精巧灵动,牛角呈月牙形状,明显是水牛而不是黄牛,说明当时水牛在当地已普遍,而且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三是这件牛首爵不是单独出现,和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鼎、一卣、一尊、一簋、二不带盖爵共七件,且七件均铸有相同铭文“斐妇”,说明这是一套青铜组器,这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也是非常见的。

牛是商周时期祭祀时的重要牺牲,在祭祀中担负通天地神兽的重要角色。这件爵杯以牛首为造型,也是青铜爵作为礼器在祭祀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佐证。

 

“唐·蹙金绣石榴裙”数字藏品

1987年,举世震惊的法门寺地宫考古,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等皇室秘宝,而且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丝绸制品,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跨越年代之久,举世罕见,堪称“唐代丝绸宝库”。

同时出土的“物账碑”上,清晰纪录了“武后绣裙一腰”,揭示了这件紫红罗地蹙金绣裙(石榴裙)的非凡来历。

唐朝,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宽容的气度、丰富的文化内涵,把丝绸制作工艺推到了历史的巅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丝绸珍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丝织品制作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令人惊叹。

丝织品中的加金织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唐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批丝织品还出现了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以前鲜见的工艺品类,尤以菱纹织金锦工艺反映了唐代工艺最高水平。

织锦中捻金丝,平均直径约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每米丝线上缠金箔三千捻回。其加工技术之高超,令今人称绝。

这批几乎涉及唐代全部丝织物品精华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和织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而且也可以使人明白唐代丝织物能够饮誉世界的原因”。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法门寺博物馆,特别推出顶级国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仅有的一件传世衣物孤品“唐·蹙金绣石榴裙”数字文创产品套装(包括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3D+紫红罗地蹙金绣裙3D)。

数字藏品将于2022年3月8日正式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织金锦是目前考古首次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织金锦实物,其中最为神奇的是出土的蹙金绣实物。

蹙金绣是一种刺绣的针法,用绣线将较粗的双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以显示“高花”的技法。这种绣品在当时唐代也极少见,主要是金线加工制作工艺复杂、量少、价高,一般绣品不能使用。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面料均为名贵的绛红罗,里为柔软的绢,表面则是用捻金丝绣制而成的大朵纹饰。虽然在地宫中经历了千年时光,却保存的完好如新,不愧为丝绸史上的一大奇迹。

诗圣杜甫的名篇《丽人行》中写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关于蹙金绣,史书中曾有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也有“蹙金绣”、“盘金线”等词句,但从未见过实物。

法门寺蹙金绣的出土,使我们能够一睹它的芳容和它那震撼人心的美,看到这一件件蹙金绣,我们再品味唐代诗人的名句,唐代那些美人佳丽,窈窕淑女,穿绫披纱的风韵神彩,仿佛又重现于眼前。

 

“东汉·金灶”

1966年,西安市卢家口村出土了一件汉代金灶,这件金灶取象于炼金丹求长生的丹灶,虽长不盈寸,却精巧异常。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在汉墓中常以陶质的模型为随葬品,以黄金制造的灶极其罕见。这件金灶上还有祈求富贵、子孙兴旺的吉祥文字,对研究东汉的丧葬习俗、认识汉代社会最为盛行的神仙方术有重要意义。

西安博物院馆藏的“东汉·金灶”虽造型小巧,却是形象逼真,做工精致,而且运用了“掐丝”和“焊缀金珠”等十分复杂的工艺。

“掐丝”和“焊缀金珠”两种金银器制作工艺,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典型工艺,最早出现在西方,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在中国,首先是在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流行,随后传入中原地区,在汉代逐渐发展成熟。

掐丝工艺,既是金银器成型工艺,又是装饰工艺。将经过捶打加工成薄片的金银片剪裁或拉伸成粗细不等的丝,再根据需要以单根或多根编制成一定形状的饰件,多用作连缀物品,或盘积成一定的图形,焊于器物表面作为装饰。焊缀金珠工艺,一法是将金片剪线切段,加热后熔聚成粒;另一法是将金银丝加热,用吹管吹向端点,受热熔化而落下圆珠。焊缀金珠技艺被誉为古代装饰工艺技术中最神秘和最迷人的工艺。

掐丝、金珠经常焊接在器物上作装饰,高超的焊接技术几乎看不见焊接的痕迹。在许多汉代金银器精品上经常可以看到掐丝工艺和焊缀金珠工艺同时使用的现象。此件金灶系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在汉代金银器使用上的典型之作。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西安博物院,共同推出的国宝“东汉·金灶”数字文创藏品,于2022年3月16日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灶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炊具,在汉墓中常见陶质灶的模型器作随葬品,金灶为汉代罕见珍品,原嵌绿宝石,惜因年久脱落,它与汉代的陶灶造型相同。

金灶整体近椭圆形,灶面上有一釜,釜内盛满粟米,粒粒可见,釜前的两侧原镶两颗绿松石,现仅留嵌痕,后面的烟筒以金丝“盘筑”而成,烟筒两侧也有两个嵌痕;

金灶正侧面为拱形,其上保留一颗绿松石,下面是方形灶口,用金丝和金珠组成“S”和弧形纹样装饰在灶口周围;

两侧面与后侧面同样嵌绿松石,其以金丝和金珠组成流云纹。底面有“日利”两篆字。

金灶的制作极为精巧,将一件日常生活用器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既不失原貌,又装饰得新奇富丽,光彩夺目。

当时封建地主阶级为了追求享乐生活,生前腐化,死后厚葬,正如《盘铁论·散不路篇》所说:“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考古发掘的大型墓葬中厚葬物品之丰富,工艺之精巧,是惊人的。一般的墓葬内,随葬生活日常用品,如井、磨、仓、灶及家畜等模型,反映了对财富的占有。金灶出土使我们了解到汉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艺。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数字文创藏品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中,可谓将星如云,猛人辈出,但是谁才最有资格被称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战神?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霍去病。

这位仅仅活了24岁的天才少年,以其无与伦比的战绩,成就了大汉惊天伟业。千百年之后,他依旧是古往今来垂名史册的武将群星之中,最耀眼夺目的那颗…

霍去病死后,汉武帝悲痛欲绝,为表达对这位爱将的思念之情,他命霍去病墓陪葬茂陵,谥号“景桓侯”,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墓前。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汉武帝还命人在霍去病墓的神道两侧,放置了大量精美的石刻。这些雕工精良的石刻,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等,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马踏匈奴”石雕是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这匹石马就象征着霍去病,健壮的身躯下躺着一个被踏倒的匈奴士兵,表明霍去病生前的勇武善战,也暗示了大汉帝国的强盛和不可撼动,概括了墓主人的夙志与赫赫战功。石刻刀法洗炼,形神兼备,风格淳浑古朴,是西汉石雕的代表作品。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最大型石雕,艺术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文化遗产,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茂陵博物馆,共同推出的首批国家禁止出境国宝“西汉·马踏匈奴”石雕数字文创藏品,于2022年3月17日发售,藏品总计1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公元前140年,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产下一个男婴,这是一个私生子,面对嗷嗷待哺的男婴,卫少儿泪流满面,她怎么也不会不到,这个出身低微还没有父亲的苦命孩子,将来会成为大汉王朝的“帝国双璧”之一,成就不世伟业。

刚出生的霍去病卑微且不幸,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注定低人一等,只能给人喂马劈柴,洒扫庭院。

好在上天早已为他的命运做好了安排:随着小姨卫子夫“意外”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幸并最终立为皇后,霍去病和他同样出身卑微的舅舅卫青,都得到了一个显赫而又羞于启齿的身份:外戚。

众所周知,困扰东西两汉的主要问题,就是太监和外戚。不过卫青和霍去病贤舅甥用自己的浴血奋战证明:外戚也有好人那。霍去病出生那年,正是汉武帝正式称元那年,冥冥之中,似就带有特殊使命。此时的大汉,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早已是一片盛世景象。《史记》记载: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简单说就是钱多的数不过来;更重要的是,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对送公主“和亲”的外交政策早已厌烦,荡平匈奴之心常在。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养马,军队建制由步兵、车兵为主,转向以骑兵为主要军种。

有钱有兵有马,大规模扫荡匈奴的条件已经具备。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对于卫青和霍去病来说,一个金戈铁马、大漠追风、沙场建功的时代已经到来。匈奴的噩梦马上就开始了。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匈奴和汉民族的争斗由来已久,秦始皇并吞六国,却匈奴700余里,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好修建万里长城以为防御。秦灭汉兴,战争频仍,匈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于是他们逮住机会,出了个百年不遇的雄才大略之主:冒顿单于。

冒顿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给大汉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而西汉帝国自白登之围之后,自知实力不逮,在军事上只能采取防御的方针,政治上长年送宗室女(公主)去和亲(嫁妆丰厚),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这一切,在汉武一朝,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设“马邑之谋”,想要引诱匈奴主力到马邑,然后瓮中捉鳖,一举歼之。劳而无功的马邑之围使双方关系极度恶化,和亲之路已绝,大战不可避免。4年后(前129年),龙城之战爆发,彻底拉开了大汉王朝大破胡虏的大幕。这一年,霍去病刚刚12岁。

龙城之战最大的收获是车骑将军卫青的崭露头角,他虽是首次出征,但英勇善战,直捣龙城,消灭匈奴数千人,是武帝派出的四路大军中唯一取胜的一路,自此,卫青率先开启了其开挂的一生。

6年后(公元前123年),已是大汉军团最高将领的大将军卫青远征漠南,这次他带上了外甥、18岁的骠姚校尉霍去病,很明显,卫青只想带这个喜爱骑射的外甥去战场长长见识,看看真正的战争什么样。

当然,卫青对外甥的爱护还是很明显的,他拨给霍小将800人,让他在附近散散步,可是这次散步,散出了一个天才将领、匈奴克星。

霍去病的800人战场首秀,长途奔袭数百里,深入虎穴,斩杀匈奴2280人,其中还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籍若侯等高级官员,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功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食邑1600户。少年英武,一战成名,惊艳天下。

属于霍去病的时代终于来临,不得不承认“天才”的存在,霍去病就是为战场而生,他既没有熟读兵书,也有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开场就是王炸。

汉武帝让他多学些一点孙(子)吴(起)兵法,霍小将答曰:我有我的方式,学他们揍撒!

汉武帝对霍去病那是相当的喜爱,霍去病屡立大功,武帝命人给他修建了豪华府邸,但霍去病却毫不以为意,说出了那句名动千古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冠军侯的首秀虽然惊艳,但总有键盘侠嗤之以鼻,认为是侥幸,是卫青放水,是武帝偏爱…霍去病很快用六战六捷、斩首11万余的逆天战绩,向全天下展示了自己的真正实力。

第一次河西之战,骠骑将军霍去病独自带领一万兵马,先是扫荡了隶属于匈奴的5个小部落王国,随后翻越焉支山与浑邪、休屠二王遭遇擒获恽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头领,斩首8900余级,汉军取得了祁连山北麓的第一次胜利。

同年夏天,霍去病乘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

以牺牲3000余人换来匈奴3万人马被击杀,俘虏大小高官将士超两千人,帮助大汉取得了河西的控制权。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2岁。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著名的漠北决战打响。

漠北之战,霍去病再次领兵向北深入敌后两千多里,一路上披荆斩棘大杀四方,把匈奴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共计消灭匈奴主力七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霍大将军“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此役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自此至宋代数百年间,中华边界几无大战。

在匈奴的图腾神山“狼居胥山”,霍去病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是霍去病征战生涯的巅峰,也是之后中国历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终极目标!

李白写过一首《胡无人》纪念这位天才将领,在诗仙笔下,霍骠姚的虎虎生气犹如亲见,连他墓前那石雕马踏匈奴,也以其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北周·东罗马金币”数字藏品

1993年8月,商洛行署基建工地,发掘出一座的北周古墓,出土了一枚精美的东罗马金币。金币有穿孔,且位于墓主颈部,因此可以推断,这枚金币应该是作为项链的吊坠,挂在墓主脖子上的。

这枚东罗马金币,是当时欧洲金币之中的精品,金币呈圆形薄片状,直径1.8厘米,重2.8克,纯金模压,正反面铸有人物图案。

正面为一王者的半身像,头戴宝冠,稍向左侧身,右手斜持矛头权杖;

背面有一身着长袍,目视右方、体态轻盈的女神像。女神右手托一圆球,圆球上有十字架,左手置于腰间,两侧均有外文铭文。

北周·东罗马金币,不仅诉说着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更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北周时期商州地区与东罗马国家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商於古道作为重要的商旅通道的重要物证。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商洛市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北周·东罗马金币”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7月13日首次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金“币”辉煌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中,莎翁借泰门之口,对“金子”进行了血泪控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翁的本意,当然是对“拜金主义”的讽刺和批判,不过直到4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看了这段话还会激动的拍大腿:说的太对啦!可以说,自人类文明之初,“黄金”这种贵金属就成为财富的象征,是可以购买(交换)万物的硬通货,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马克思也曾对黄金有过经典论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因其出色的化学性质和稀缺性,成为人类衡量货物价值的共识。

在我国古代,黄金太过贵重,从未作为“主币”流通,更多的是作为国库中的储备,以金块为主(金元宝、马蹄金),老百姓要是有点金子,会赶紧打个戒指带上。

在古代欧洲,“花金子”就比较常见,由于长期分裂,小国林立,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所以盛行金币。

欧洲的金币贯穿了欧洲历史发展的始终,在各种西方童话中,金币的出镜率丝毫不亚于我们年画中的金元宝。

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中西方贸易交流愈发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的运往西方,西方的金币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中华大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东罗马金币”陆续出土了四十余枚,很明显这个数量不足以支持任何国际贸易。

专家认为,这些造型精美的金币并不是作为货币使用,而是作为异域珍宝来收藏,又因其精美贵重,多用来做陪葬品。

 

罗马帝国

即便不熟悉欧洲历史,但“罗马帝国”、“屋大维”等名号一定耳熟能详。

罗马帝国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完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征服了广阔的领土,汲取古希腊文明成为地中海文明的集大成者,确立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基础…

罗马帝国前身是罗马共和国,以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为起源,到公元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为止,足足存在了1480年。

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东西两汉加一起也才堪堪超过400年,不足它的一个零头,这也说明罗马帝国确实有辉煌之处。

当然这1480年也不是一帆风顺,一样充满了各种危机和血雨腥风,比如著名的“三世纪危机”.

公元286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结束三世纪危机,改革政治,将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各指定一个皇帝治理,又分别指定一个副皇帝(继承人),这就是著名的“四帝共治”。

37年后,公元32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再次统一了东西两部。但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到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再次把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并分别给了两个儿子,省的他们打架争遗产。

从此,罗马帝国彻底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为区分各种“罗马”,历史学家也将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

仅仅过了81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就被“三大蛮族”之一的日耳曼人给灭了。

东罗马继承了罗马帝国正统,顽强的存在了1058年,在公元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东罗马曾被灭国,不过1261年复国成功,一直到1453年,东罗马才被奥斯曼帝国消灭。

公元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还出现过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不过这个以德意志国家为主体的松散联盟“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和其他所有以“罗马正宗”自居的欧洲列强一样,跟罗马帝国没一毛钱关系。

 

拜占庭金币

公元235年—公元284年,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就是“三世纪危机”。

发明“四帝共治”的戴里克先为结束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也包括铸币改革:用1/60磅黄金铸造一种称之为苏勒德斯的金币,也就是闻名后世的“拜占庭金币”。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大帝继任罗马帝国皇帝,他规定用1/72磅黄金铸造一枚金币,在此之后的700多年,拜占庭金币就一直保持着同样的重量和纯度,成为整个地中海经济圈最具国际信誉的金币。

“拜占庭金币”被称为“中世纪的美元”,是盛行于欧洲的“通用货币”,对整个欧洲货币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欧洲国家货币政策—“银本位”、“金本位”的兑换策略均由东罗马帝国的金币体系衍生而来。

东罗马帝国是当时欧洲文明水平最高的国家,拥有最为先进的铸币手工业,能够相当准确的铸造重量相对一致的“金币”、“银币”、“铜币”,在货币的流通中能保证各类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且确定了不同金属货币之间的汇率,相对统一了货币的度量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东罗马帝国严格控制拜占庭金币的外流,但好东西藏不住,金币仍通过礼物赠送、纳贡赎救、购买东方奢侈品等方式在欧亚大陆扩散开来。

沿着古丝绸之路,向东方传布,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使者、士兵、僧侣中流转,被各国王公贵族视为护身辟邪的宝物和珍贵饰物,甚至随葬埋入地下,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文物。

 

“明·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数字藏品

1993年,安徽歙(音设)县徽州古城乌聊山仪表厂蓄水池工地,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出土了包括霞帔金坠子、金簪、金凤钗、金钩、金花、玉带、玉佩、玉圭、玉珠、佛珠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尤以一枚“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最为精美,价值最高。

此金霞帔坠子为鸡心形,纵15.2厘米,横6.2厘米,厚2厘米,重82克,两面透雕飞凤祥云纹,凤做展翅欲飞状,凤尾长垂飘逸;周边有席纹,上装金钩,金钩内侧刻有“内官监造足色金计贰两重钓圈全”14字铭文,说明该帔坠由内宫监造,为皇室所用之物,使用者应是郡王妃以上身份。

明·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充分显示出明代工匠高超娴熟的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是研究明代等级制度与服饰制度的实物例证。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共同推出的顶级国宝“明·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7月7日首次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敬请关注!

 

凤冠和霞帔

经过各种民间文学、戏曲和曲艺的渲染,老百姓对“凤冠霞帔”可以说并不陌生;岂止不陌生,简直是张口就来,是最熟悉的能代表古代贵妇的礼服。

  • 凤冠霞帔·明成祖仁孝文皇后画像

顾名思义,凤冠霞帔是两样东西:凤冠和霞帔,凤冠是戴头上的,霞帔的穿身上的。

直到宋代以后,这两样东西才像西服三件套一样,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作为命妇们在正式场合的最重要的礼服。

所谓“命妇”,就是享有特殊待遇的古代贵妇,即拥有封号的妇女,一般多指高官的母亲、妻子,这些靠着儿子或丈夫获得封号的女人也就是俗称的“诰命夫人”。

凤冠,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禽鸟冠,是古时贵族女子至尊至贵的首饰,上面有金玉制成的凤型饰品,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凤冠在宋代正式成为高等级命妇的礼服冠。明代凤冠一种是皇宫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霞帔在隋唐时已经出现,开始时主要是为了保暖,后来发现还很好看,美如彩霞,就称为“霞帔”,迅速在贵族中流行开来。

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描述了盛装少女们华丽如斯的美好景象。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为贵族妇女的服饰,并随其受封品级的高低,式样各不相同,而且还有个硬性规定:不是皇帝恩赐的人,不能穿着霞帔。

明代也沿袭了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后妃、命妇们的服饰。命妇常服、礼服的霞帔,颜色、图案都有具体的规定,从霞帔的纹样上能反映出来她们品级的高低。

凤冠霞帔的搭配,在明清时期固定并流传开来,因其太过华美,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抵御这种诱惑,所以不仅在后宫嫔妃中、命妇群体中流行,平民女子也跃跃欲试,逐渐打破了阶级界限,成为女子大婚时通用的礼服。

《清稗类钞》中就记载,说当时出嫁的女子必须穿凤冠霞帔,这样可以表示娶的是正妻,而不是妾。

 

金霞帔坠

穿凤冠霞帔必不可少的一个配件,便是霞帔坠子,霞帔坠能保证女子在行动时,霞帔能平整地贴附在衣服上自然下垂,确保她们时刻呈现出端庄、整洁的形象。

在古代婚俗中,男方要在婚礼前给女家送催妆礼,其中就要有霞帔;而富贵人家给女儿准备的嫁妆“三金”之一,就有挂在霞帔上的金帔坠子。

据考证,现在已出土的宋、元、明时期的帔坠,主要有金、银、鎏金、玉等材质,以金银为多。

宋代、元代帔坠的形制基本为鸡心形,除此之外也有圆形;明代的形制以鸡心形为主,又增加了六边形、马蹄形等。

进入清代以后,上层社会的服饰等级被修改,霞帔也发生了变化,连坠子也与从前的不同,后来更是逐渐把帔坠改成了流苏。

霞帔坠子虽然只起一个“秤砣”的作用,但制作规格却等级分明,使用人的身份不同,霞帔的纹路、帔坠都有差异。

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五年,朝廷颁布品官命妇冠服:

  • 一品二品同,霞帔上施蹙金绣云霞翟文,钑花金坠子;
  • 三品四品同,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文,钑花金坠子;
  • 五品,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文,镀金银钑花坠子;
  • 六品七品同,霞帔施绣云霞练鹊文,钑花银坠子;
  • 八品九品同,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

 

“新莽·五威司命领军银印”数字藏品

1983年4月,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屯头村,出土了一枚银质龟钮,印面篆书阴刻“五威司命领军”6字。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置五威司命,中城四关将军。

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城门”,并策命统睦侯陈崇为五威司命。

发行情况

Hi元宇宙联合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新莽·五威司命领军银印”数字文创产品,于2022年7月28日首次发售,藏品总计2999份,首期发售500份。

 

斩蛇剑与王莽头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巧合,“高祖斩蛇,王莽篡汉”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汉高祖刘邦起义之始,曾把一条大蛇斩为两段,不过这条蛇并不是普通的长虫,乃是“白帝之子”,相应的,刘邦就是“赤帝之子”。

白帝之子不甘心白白被砍,二百多年后,化身“王莽”(蟒,大蛇也),把一个好端端的赤汉(又称炎汉),也截为东、西两段,算是彻底报了仇。

据《晋书·张华传》记载,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

《汉书》记载,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将其首级悬挂宛市之中,百姓闻之,“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后来光武帝刘秀把王莽的头颅涂上黑漆,当成一件异常珍贵的文物,收藏到宝库。王莽头与斩蛇剑朝夕相处了272年,均完整见证了东汉与季汉(蜀汉)。

众所周知,历史很公平,春秋末期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东汉末年补偿个魏蜀吴“三家归晋”。晋朝统一以后,再没“汉什么事了,赤帝之子、白帝之子恩怨已清,于是“斩蛇剑”与“王莽头”一笑泯恩仇,在一场大火中,共同焚化,携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上见于正史的史实总结起来既传奇又玄幻,可惜只能算偶然的巧合。

根据我们的传统文化,到第六代就出了“五服”了,不仅不算亲戚,还可以通婚而不必担心生出傻子。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号称刘邦的9世孙;蜀汉刘备更离谱,往前至少得数20多代,所以虽然他们都拼命往“汉室宗亲”上靠,实际上皇族基因已经基本稀释干净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汉、东汉、蜀汉,完全就是三个不挨边的朝代,斩蛇剑与王莽头的纠缠也就显得没那么神奇。

 

位面之子与现代穿越者

近年来流行的各种“网络历史”中,还有比上文所说“汉与蛇的纠缠”更为神奇的说法:刘秀是“位面之子”,而王莽是“现代穿越者”。

上天派“位面之子”来,就是要修复被“穿越者”篡改的历史—这些说法既离谱又猎奇,充满了“爆款”气质,因此颇有传播效应,拥有众多拥趸。

所谓“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人,通俗的说法就是一路开挂、运气好到爆棚,想干的都能随便干成,没想到的老天默默帮你干成的意思。刘秀是“位面之子”的说法深入人心,经常有人叫嚣:刘秀是中国古代400多位皇帝中运气最好的一个,仿佛刘秀是个靠运气推动的傀儡。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任何已经成为“主角”的人,都可以反推出“主角光环”—我们普通人也有捡到钱的时候—但是要成就大业,光靠运气肯定是不行。

以刘秀的封神之战“昆阳大战”为例,如果没有刘秀的坚毅果敢,身先士卒的领导力与审时度势的决断力,靠下暴雨、刮大风乃至以讹传讹的“陨石攻击”,是绝对不会取得胜利的。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就说:“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

更离奇的是说王莽是“现代穿越者”,理由是其各种愚蠢或者说“超前”的胡搞,不像一个能够谋朝篡位的大政治家。

还有人考证出了具体的穿越年份:公元前7年,这一年王莽39岁,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王莽性情大变,仿佛被人附体了;更有人考证出附体王莽的穿越者身份:一个喜欢逛论坛的学渣。这人各种知识都多少有一点,但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把个天下搞的乱七八糟。

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主要有:王莽老婆穿短裙、王莽时代有游标卡尺、王莽使用“染发剂”、率先解剖人体,以及所谓的废除奴婢制、货币改革、土地国有化、实行计划经济等各种与时代不相称的改革措施。

在所有正经学历史的人看来,王莽是“穿越者”的这些所谓证据,充满了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和牵强附会,甚至都不值得去驳斥。王莽穿越说作为“戏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会让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但是可千万不敢当真。

 

食古不化的理想派

从王莽上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如果非要说王莽是个穿越者,他也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而是从上古时代穿越到汉朝的。通俗的说,王莽不仅不超前,还是一个“顽固守旧的食古不化者”。

和那些“言必孔孟,行必厚黑”的封建政治家们不同,王莽同学是“言必三代,行必《周礼》”,他疯狂的迷恋传说中的“三代盛世”,要根据《周礼》,重现那美妙无比的“理想国”,为此他身体力行,“托古改制”,终于把全天下的人全得罪光了。

用句时髦的话说,王莽的“乌托邦”,要比西方莫尔爵士的《乌托邦》早将近1500年。 王莽新政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地名改革等等。说起来是“改革”,实际上是不顾社会实际的“倒退”。事实证明,他连最基本的经济常识和商业规律都不懂。

改制的结果是:土地改革复辟“井田制”,造成了各阶层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币制改革直接造成了金融市场全面崩溃;经济改革造成工商俱废,百业凋敝;而所谓的“废除奴隶制”,更是造成灾民最后一条生路都没了,只能起来造反…

总之一句话,社会全面崩溃了。短短几年,王莽就从朝野瞩目的救世圣主,变成了祸国殃民的乱世妖人,遭到了举国上下的无差别反对 。

马亲王(伯庸)曾写过一篇颇有影响力的帖子《王莽爱改名》,说的是王莽上台之后,除了推出一系列繁琐离奇的奇葩政策之外,还对西汉的行政地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至于班固修《汉书·地理志》的时候,为了注明新莽时期的地名变化,“一边咬牙一边哭一边标注”,前后总计标注了800多处。

当了皇帝就能为所欲为吗?王莽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必须不能!否则头颅就会变成文物,被当成反面典型收藏起来。王莽不仅不是一个思维超前的现代穿越者,反而正好是一个狂热而又愚蠢的的复古主义分子。

偏执狂王莽除了爱改地名,还改“官名”,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等等。

此次发行的数字藏品“新莽·五威司命领军银印”也是王莽新设的官职,五威司命是个管监察的官,权力很大。

“五威司命领军银印”为龟钮造型,纹饰清晰,线条流畅,龟首前伸,龟背著有花纹,尤其是龟背后半高耸而甲边前半稍窄,是王莽时期龟钮印最为典型之特征。这枚银印也成为与史书相互印证“王莽改制”实物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推荐阅读